
笔墨当随时代 丹青共谱华章
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艺术既是文明的镜像,更是心灵的对话。值此“世界艺术领航人物书画作品展”启幕之际,我们以纸为媒、以墨为桥,汇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领航者之作,呈现一场跨越时空的审美盛宴。 这些作品或挥毫泼墨,或工笔细描,既有对传统的深度回望,亦有对未来的大胆探索。每一笔线条、每一抹色彩,皆承载着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感悟——或为山河立传,——或为时代写意,——或为人类共通的情感共鸣。它们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艺术领航者们以笔墨为舟,在历史长河中划下的思想航迹。
本次作品展旨在打破地域与语言的界限,让观者在方寸之间领略艺术的无限可能。我们相信,当不同文化的艺术之光在此交汇,必将照亮人类文明共荣的辉煌之路。

西洋的中国画名家:王立明
2009 年 06 月 10 日 16:47 来源:人民网-书画收藏频道
王立明,泰国华侨,曼谷中国画院院长、泰中美术家协会主席,曾获选国际工会全球五大洲亚洲代表、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协会副委员长、世界侨商联合会理事,当今国际画坛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立明先生生于上海名门书画世家,一岁受其父,已故著名美术教育家、中西名画家王小雄启蒙学画。一岁至八岁的画集中受到了黄幻吾、丰子恺、林风眠、刘海粟等前辈艺术大师亲笔题字赞赏,被誉为五十年代的神童,也是当今世界上历代成名的画家中唯一一位从一岁起作画的神童。成年后游艺于颜文樑、钱君匋等名门下,先后在上海、广州、衡阳、安徵、南京、武汉、大连、哈尔滨、曼谷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与中国画快速创作教学法的讲学。85 年经上海市文化局批准,沪文教(85)字第 672 号文件,在国内首创中国画快速创作函授专科并亲自授教;2004 年荣获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授予《2004 年国际最佳美术教育家》金质勋章。
1989 年移居泰国。成功地创立了独具风格的海派重彩画风,作品风格独特自成一派。把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融化一体,注重情调意境以及色彩的装饰统一,将西方的印象派、表现派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揉为一体,表现即有抽象又有写实中西共存的风格特色,作品被海外专家称为《西洋的中国画》。2008 年获中国收藏“百名作品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与“百名作品最具升值潜力艺术家”。
近年来其作品进入中国保利等国内外一些大拍卖行,受到投资者、收藏家的追棒与追踪收藏。 艺术传略已收入英国、美国、泰国、中国出版的《世界名人集》、《中国现代美术通鉴》、《中国当代美术家、书法家汉英辞典》、《世界著名华人社团领导人辞典》等几十部专业美术家辞书。

西洋的中国画―王立明传
历代每一位成名的大家都有他传奇的故事,50 年代上海艺坛曾轰动一时的有位 1 岁就能作画的小神童,并得到了艺术界前辈∶姜丹书、陈鹤琴、林风眠、丰子愷、刘海粟…等题字贊赏。(王立明 1 岁至 7 岁画集,儿童绘画心灵―王小雄著)
王立明生於上海,祖籍广东澄海市人三代艺术世家,父亲王小雄早年留学日本、创办莲美艺专、抗战时期旅行全国画展救灾救难民…是著名中西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曾三次(三个不同年代)为家父赠送同一个句子∶万里岂为求一快欲挥神笔振人伦。小雄仁兄属刘海粟。成为艺坛佳话。
整整过去了 76 年有位世界日报记者追踪新闻信息,发现这位 50 年代的神童竟是旅居泰国的华人艺术家、著名中西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曼谷中国画院院长王立明先生。被海外专家誉为是西洋的中国画。
三代艺术世家留有大量明、清历代古书画、近代、现代名画,目前立明先生正在寻求国内、国外有实力的艺术机构经济人、艺术收藏大伽、社会有识之人合作。下面是【中国收藏 2008 年第 9 期发表的王立明―西洋的中国画】其中的作品润格、联系∶13482330845 没想到时䣓 20 年后的今天还是这个电话号碼 13482330845(微信同号)由於近来不断有人在快手、抖音里询问作品价格现作统一回复朋友转让价∶
①王立明的油画作品朋友转让价 60X60 ㎝布面油画连框架每幅 6000 元。(国内价)
②王立明的重彩国画朋友转让价 68X68 ㎝单片 3000 元一幅(国内价)
私人购画、艺术机构合作请 13482330845 微信联系,【谢绝一切来电、加微信必须说明原由,谢绝无关的交友。】
下面请欣赏王立明先生的近期油画作品。每一幅作品均有它不同的故事。这正是王立明先生特有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


笔墨承家学,心性绘山河
——评王立明先生的绘画艺术
陈小民
观王立明先生画作,常念“墨里藏锋针时弊,笔端带情写山河”,其画中既有对生活的深刻批判,更有对人间的炽热爱恨,生命力在笔墨间蓬勃跃动。
作为现代著名画家,王立明先生自小师从民国至近现代画坛开山大名家,艺术根基深植于深厚家学渊源。他恰逢中西绘画思潮碰撞的关键时期,并未随波逐流,而是以现实与情感为火种,在创作中既以真心灵剖判生活、针砭时弊,又满怀热忱赞美人间百态,堪称国内少有的集西画光影技巧与传统国画写意精髓于一身的“真脉传人”。
先生作品最动人之处,在于“以心为源”的创作内核。他不囿于技法堆砌,敢于将生活体验与真挚情感全然融入笔墨:小到市井烟火、花木禽兽,大到山河气象、人文意趣,皆能在画中留下鲜活且独特的个性印记。笔下线条或劲挺、或灵动,皆能传神;设色雅致却饱含温度,无论是工笔的精致入微,还是写意的气韵流转,都做到了“形神兼备”——花瓣脉络、禽鸟羽纹尽显笔墨功底,而画面中跃动的生机与丰沛的情感,更让观者产生超越视觉的精神共鸣,真正实现“画中有情,境中有意”。
在西洋画理念涌入、传统国画面临转型的早期年代,王立明先生逆俗流而敢为,以直抒胸臆的个性表达手法破局。他既坚守家学传承的笔墨技法根基,又以开放视野吸收西方绘画对光影、结构的理解,将其巧妙融入传统写意之中。这种“守正创新”的选择,让他的作品既保留了国画“气韵生动”的美学精髓,又具备贴近时代生活的鲜活质感,成为那个特殊艺术时期里,传统国画生命力的重要见证。
如今再观王立明先生的画作,不仅能欣赏到精湛的笔墨技艺,更能透过画面读懂一位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有对传统的挑战勇气,有对生活的爱恨赤诚,有对现实的执着与释然。这份丰盈的艺术心性与强烈的创作表达力,正是其作品历经时光冲刷,仍能打动人心、彰显价值的核心所在。


少年王立明与林风眠大师
王立明 1997 年 2 月作于曼谷苏色哇
在我的记忆中,黑天黑地的“黑画”就是林风眠大师被打右时的典型代表。"黑画"成了那个时代的专用词。在那个时代里,多数艺术家都受到了冲击,林风眠大师也不例外。
林风眠在上海居住在南昌路 53 号,与我家重庆南路只有一街之隔,从我家后弄 堂能直通南昌路。在上海林风眠是个孤独的单身老人,居舍简陋,就如他画中的画一样简朴。我小时候不喜欢去林风眠家,阴暗简陋的屋子让我感到胆怯。家父王小雄与林风眠是三十年代的老朋友,又是广东同乡,乡情使俩人很投缘,常以广东话交谈,说到高兴处便指手画脚,哈哈大笑,令我摸不着头脑。家父与林风眠脾气都很古怪,让人感觉高深莫测。我叫林风眠大师为林伯伯,伯伯亦常到我家来做客,与父亲切磋西洋画、中国画及美术教育。我喜欢听林伯伯讲故事:“共产党的天是明朗的天,为什么你的画都是昏天黑地的,房屋连门窗都没有?”……

我敬佩林伯伯做人不畏强权的骨气,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画他自己感受的东西。林伯伯也常启发教育我,我从小就画石膏像,静物写生、人物素描可以画得很像很好。林伯伯没有夸我,只说我画的很像,他不主张我这么小就去画石膏像写生。
有一次林伯伯看到我画的国画“鱼缸里的热带鱼”时,兴奋地笑了:“画的太好了!阿明(我的小名),画画不仅是对着东西去画,更要用心去画,才是真正在画画!”我茫然了,疑惑的问林伯伯“画画怎么才能用心去画呢”?“你看,你把鱼缸里的热带鱼画的多好,每条鱼都在水里游动,尾巴摇来摆去,这个就是你用心去画的,而不是照着鱼缸去写生的。写生出来的东西是死的,而用心想象去表现才是有生命、活的呀!”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我们这一代艺术家与前辈艺术家相比太幸运了!这个时代可以尽兴挥洒,随心所欲的画自己的感觉,不会因“黑画”而背负政治罪名。艺术就是艺术,艺术本身反映的就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真感觉,善恶美丑,讽刺嘲笑,需要通过艺术家去做深刻的艺术表现。我喜欢林风眠的画,他的作品就是他真实生活的表现。我从小生活在丰子恺、林风眠、梁烈亚、朱孔阳、颜文樑、钱君匋、张大壮、王个簃、沈迈士等这些名人中间,前辈们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我的艺术成长、成熟。“美丽的绘画是由一颗真诚的心创造出来的”这是林风眠大师为我童年画集留下的墨迹。而林风眠大师那句“用心去作画,画自己的感受”,成为了我艺术上的座右铭。

右上图 ∶林风眠为我 1 岁至十岁画集中的题字。
右下图 ∶慈父王小雄带王立明兄弟俩在原和平公园动物 写生(攝於 1957 年)
画谈随笔(十):恩师颜文樑对我艺术上的启蒙教导影响
王立明手稿於 2010 年 3 月曼谷苏色哇
颜文樑先生是位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早年在苏州创办苏州美专,后留学法国,是中国西洋绘画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七十年代初我在家父王小雄的引荐下拜颜文樑先生为师,深造油画创作。家父与颜文樑先生是多年挚交好友,常常走动串门,探讨西洋绘画与美术教育。他们常常谈论美术教育问题对中国美术教育界照搬苏联的美术教育体系深感焦虑异议,他们主张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美术教育方式,而不应该照搬苏联的美术教育方式来培养教育学生。父辈们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反叛、立新、探索精神,给我青年时受到很大影响,这种新的思想弃迷洋从旧的教学观念为我走上《中国画快速创作教学》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动力和全新的理念。
颜文樑先生是一位非常可亲可爱、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的长老,讲起话来慢条斯理,对于绘画一丝不苟,虽八十高龄手持拐杖颤抖着手还要亲自洗笔磨墨、取印盖章,十分认真,从不喜欢他人代之。在教育上先生喜欢以比喻来引发教育学生。可能还有很多人并不知道颜文樑大师还有两大收藏和爱好,去过颜文樑家人就会明白先生家里地上方的、墙上挂的都是大大小小各式中西古钟,造型各异犹如进入一家古钟博物馆,使人感到新奇神秘之感,一会儿墙上的小鸟出笼唧唧叫几声,一会儿哪儿的时钟敲响了音乐,真是钟的世界。一谈起钟,颜先生就滔滔不绝精神焕发,不厌其烦的向你介绍他的每一件宝贝。出于先生的影响我也喜欢收藏各种古玩(包括古典的外国钟),看到哪些钟自然就想起恩师又呈现在眼前:先生的另一收藏爱好是收藏各种中西油画框,先生的每幅画都有他独特的画框相配,使其作品独具风味。
很少油画家对画的外框有特别的研究和见解,然颜文樑先生却对画的框子非常有讲究,先生说:画框如同人的衣服,怎么可以千篇一律都穿一色的衣服、配上同一种画框,每幅画的情景色调、所描绘的景物不一样,又怎么可以配上同一种画框去表现呢?所以要因画而论才能更显示衬托出画的主题,就连画框的宽厚、粗细、大小、造型、框的色彩都需因画而论选择。就如认得服饰男女有别、中西有别、春秋有别均需要有变化才是,何况我们的绘画是件艺术品更需要注重作品与框统一协调,才算是已付完整的艺术品。我的艺术思想就是先生给我的启发指引。我画的是中国画,表现的是中国画特色的西洋味色调,而我的装裱不是采用中国画的传统装裱与中国画的画框,而是反其道用西洋的用画框镜框去配合,使我的画更富有洋气,从而搏得了海内外专家的,被称为是西洋的中国画美名。艺术品的生命在于真善美的再现,它没有任何束缚与限制。艺术家的生命在于不断地探索与新的追求创新。

注图 ∶左为青年时的王立明 中间为颜文樑大师 右为家 父王小雄
我与父亲王小雄和刘海粟大师的往来
王立明手稿于上海卧龙堂 2010 年 6 月
早在三十年代刘海粟大师与我父亲王小雄便是挚交好友,他俩不仅脾气性格非常投机,而且对艺术的执着和见解都有共同的一面。自我懂事以来,海粟大师常常邀我父亲到他家做客。每次家父都要带着我同去。由于父辈的关系,我称海粟大师为伯伯。海粟大师特别喜欢我,称我是小天才,长大必是奇才,很是器重我。在我一岁到八岁的画集中海粟大师曾为我画集题了一百七十个字(见图 :1957 年刘海粟大师为我画集题字的原作)。

今天我们再来看这些文字真是太珍贵了。刘海粟不但是位中国画、西洋画大师、美术教育家,也是一位书法大家,他精通于各家流派书体,书法造诣相当深厚,然刘海粟书法流传下来的并不多。这一百七十个字不但是海粟大师的书法精品,更是刘海粟大师对中国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文史资料。1981 年,刘海粟应邀香港举办“刘海粟书画展”个展结束后回上海。我前去看望他老人家,海粟大师还清楚的记得给我小时候画集题的那些字,语重心长的说:“我在你小时候画集中题的那些字非常宝贵,你可要好好保存好啊”!转而又微笑着对我说:“你还记得你十几岁时与你父亲常来我家的情景吧…...哈哈!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天才如今已经出落得才华横溢,以后和你父亲一样也是大家之才啊……”!海粟的话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那时我与父亲常常去海粟府上串门,记忆最深的是在伯伯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只长着极大鹿角的鹿头标本,那两只玻璃眼看上去像活的,每次到海粟家我总要去那里呆上半晌欣赏那鹿头。每当父亲与海粟大师谈笑风生或纵笔切磋,我都会静静的坐在一边看着,思索着。他们谈话的题材很广,从中国画谈到西方绘画艺术,从艺术作品讲到人格画品,道德观念。也多次听到海粟大师提到徐悲鸿,每当那个时候海粟大师会变得特别激动,边说边从里屋捧出一大堆国外的杂志、画报、画册给我父亲看……十几岁的我虽不懂他们在讲述评论什么,但从他们严肃的神态能看出是很认真的,传言的刘海粟与徐悲鸿的争端也确有其事。但在我现在看来,这都是一种观念与理解的问题……

海粟大师对我父亲有特别的敬重,称我父亲是诗、书、画三绝,写自己的诗,书自己的字,画自己的画。尤其赞赏父亲的指书、指画。三十七年前海粟大师曾赠书我父亲“万里岂为求一快,欲挥神笔振人伦”。海粟八十五岁那年又挥书赠同样的字句,并说“我没有对任何画家称过神笔,唯有你老兄是我最敬佩的人。还是用三十七年前赠老兄的‘万里岂为求一快,欲挥神笔振人伦’赠您最合适了。”即又挥书。二度“神笔”相赠,足见海粟大师与家父小雄间的情深意重了(见图:刘海粟为我父亲王小雄两度赠书的原作)。

如今家父与海粟大师都早已相继离我们而去了,然留下的遗物、艺术精品、老一辈对艺术的奉献精神却天长地久,为吾辈所思念缅怀……
钱君匋为我青年时个展撰文《生机郁勃 笔墨传神》
曼谷中国画院王立明—画谈随笔
偶然在一次整理资料中发现了二十八年前吾师君匋先生为我在上海、广州个人画展时所写的前言及撰写的文章
《生机郁勃 笔墨传神》手稿。那是我三十三岁,正是旺盛之年。一九八二年五月二十五日至六画家当场挥笔》。同年十一月十六日至十一月三十一日我又应邀广州市 五羊城举办个人画展,详见一月三日我应邀上海蓬莱西举办个人画展,详见一九八二年五月二十五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王立明画展·九八二年十一月《羊城晚报.》发表的王立明画展。十一月二十九日羊城晚报发表的“东篱秋色美 外国友人夸”上海青年画家即席挥笔,美国朋友当场买下王立明国画“东篱秋色”。吾师钱君匋先生特为我个人画展写了前言并撰写了文
生机郁勃 笔墨传神--钱君匋
最近在蓬莱公园举行的青年画家王立明画展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画展。蓬莱展厅使人如入山阴道中,目不暇接。作者充满了生活,物我两忘,将大自然生机用缤纷的笔墨展现在我们眼前,清新、秀润之气迫人眉宇,把人们引入了诗的境界,美不胜收。
作者擅长花鸟,尤精于画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清气沁人心脾。还有那幅金鱼,安详而亲密的神态通过摇曳的水草描绘出静中有动的境界。从艺术渊源来看,作者远紹、八大、青藤、白阳、近取任伯年、高剑父、高奇峰又不为各家所囿、师法造化、笔墨潇洒清秀、俊逸别出新意、佳作如林。颜文梁、朱屺瞻、王个簃、程十发、应野平、朱梅村等著名画家都为作品题词,使展览增色不少。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只有三十三岁,生于画家的家庭。父亲王小雄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画家。作者从小受到家庭的艺术熏陶,幼年作品曾多次获奖并曾由对外文化联络处选出多幅佳作至日本大阪市交换美术作品。并曾得到林风眠、颜文梁、张大壮等艺术大师的指导、游艺于我门下。不断地在创作中探索、立志创新。将来的成就,是不可限量的!
一九八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钱君匋(章)

1982 年个人画展时的部分藏品∶蒙 朱孔阳、朱梅邨、程十发、应野平、颜文樑、王个簃、钱君匋、承名世、赵冷月、陆一飞、梁烈亚、安吉吳长鄴、王康乐等 30 多位名流为吾作品题字

与钱君匋吾师在上海的点滴……我应邀大连工学院六百人讲学
在我没有出国前几乎三天两头与钱君匋先生在一起。说来也是我们住的太近了。我家住上海市重庆南路太仓坊,钱老也住重庆南路我们后面一条街,加上家父与君匋先生老一辈的交往,我叫钱老为钱伯伯。我们走得非常近,我常常去钱老家串门,大伯母、二伯母都对我挺好,故也常常随意在钱老画案上动笔作画,画好之后钱老也常常兴奋之余提笔为我题上一些字,所以那一时期我作画君匋先生题字的作品至少也有二三十幅多

记得那是在二十七年前(1983 年),应大连市人民政府、市文学艺术界、市文物商店、大连市南山宾馆联合邀请,在大连市文物店举办“钱君匋先生作品与收藏展暨钱君匋弟子作品展”君匋先生因年事已高身体欠佳,特委托我代表钱老暨弟子前往出席十月一日至十五日在大连文物店的展出。展前先生叫我搬出了他收藏的近百幅藏画,让我将立轴一幅幅拉开与先生一起挑选,最后君匋先生挑选了其中五十幅近代名家精品,有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谢稚柳等名家精品,同时先生也挑选了自己近年来得意之作,书法与国画精品三十幅……画展在大连文物店隆重举行,大连市崔荣汉副市长剪彩并讲了话,画展受到了大连市各界、新闻媒体、电台电视台等报道(详见 1983 年 10 月 8 日《大连日报》)。君匋先生未能前去,我作为钱君匋先生的弟子一下变成了焦点人物,本来安排由钱君匋先生去讲学的,现在只能由我代先生演讲了。我接受了大连工学院第二天六百人的讲学之邀请。我一踏进工学院礼堂,顿时掌声四起。礼堂内座无虚席,面对六百多位大学生、教授、社会各界名流、首长讲学,这样的演讲场面于我还是第一次,心情激动且兴奋。几名记者扛着摄像机来回转动、奔走,演讲台下涌着一群大学生,高高的举着笔记本争着要我签字留念,我匆匆边签字边点头答礼。上了演讲台我才松了口气,我的第一句话是“感谢大连工学院对我的邀请!感谢在座的大连市各位首长、领导、教授、大学生对我热情洋溢的掌声欢迎,〃谢谢……”"谢谢……"
我的演讲分三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我主讲了传统与创新……艺术创作在于表现真实的现实生活.….时代造就了一代艺术家,艺术家再现了社会的真、善、美.….演讲的第二个内容是自由提问与解答,顿时礼堂的气氛活跃起来,一位记者抢先登上演讲台:“请问王教授,当你成功之时面对记者的麦克风你想回答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我微笑着拿起麦克风不加思索的回答:“有多少心酸血泪就有多少成功!”“王老师绘画作品美的标准是什么”?“老师怎样理解现代美术的抽象作品?”“ 毕加索的作品为什么把眼睛画成了几个视觉?”,“王老师认为梵高的画好在哪里?”接连不断的提问一个接一个的解答。那时仿佛我不是在演讲,而变成一位被许多老师提问答辩的学生。我的气质、精神、学术上的见解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给予了我更浓的激情,这激情现在想起来仍然心潮澎湃……演讲最后一个内容是要我即席挥毫为这次讲学现场表演,礼堂里开始有很多人站起来,有人在朝前挤,秩序有些乱了起来,我忙挥手“大家安静,请大家坐回原位,我保证每个人都能看到我的挥毫。”我请员工找来了一块五六尺高的整块台板竖立在讲台前,把四尺整宣挂在板上,我悬空提笔挥毫表演。掌声如动听的音乐,又如浓醇的美酒令我情绪振奋灵感四溢。我一手托着一个注入各种颜料的菜盘当调色盘,一手拿起一支羊毫长锋大笔,朝着四尺竖立的白纸泼墨绘彩。十五分钟后我画完了梅花、石头,枝上添了两只小鸟。表演完了,掌声爆起,我松了口气,心想演讲总算结束了。突然一个声音打破了热烈的气氛“王老师您刚才演讲说的非常好,感人至深。您刚才说一幅好的艺术品必须有作者真实的情感思想的表现,请问老师这幅画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全场一下子肃静继而出现窃窃私语,我心里沉了一下,这是在即席挥毫表演啊,然我不慌不忙的接过麦克风“这问题提得好!有谁替我解释一下这幅画?”全场一片安静,我接着说:“我的画面上画的是一株古梅,梅花象征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画面上的石头象征永固、天长地久之意;梅枝上站着两只小鸟在唱歌,这正意味着上海与大连地艺术家在互相切磋交流;友谊地久天长就像这块石头一样永远长存!”我边演讲边双手比划着,全场掌声如雷,久久回响在礼堂中…..真诚的演讲、感人的场面将永远留在你我心中,成为一种永远的追溯……
王立明作于上海卧龙堂 2010 年 6 月 11 日稿
《中国画快速创作》函授专科—36 元工资 50 元奖金
王立明写於 2018 年 10 月曼谷 苏色哇
1985 年我在国内创办了《中国画快速创作》函授专科—沪文教 85 第 672 号文件。

中国的美术教育一直是国内美术界、教育界引人争议的话题,几千年来中国的美术教育历代一直以介子园画谱临模为规范、以后在苏联共产国际的影响下,中国的一套教学体制受到西方的影响,连百分比都照搬引进。这种不切国情一味的照搬西方的一套,对我国的美术教育并不起积极作用、因为中国有 5 千年的文名文化历史。有古人每朝代流下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华、每个朝代艺术家留下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后代继承与发展创新的根源。文化传承不能以政治化、祟洋化来代替那是很可悲的。《中国画快速创作法》在国内发表后当时中国清末最后一个秀才、苏东坡 28 世孙、104 岁的著名诗人、书法家苏局仙得知后,即增书挥豪〈详见左中图〉。

中国的美术为何都停留在古人、傅统、临模、某某名人的笔墨形态中,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这说明了我们的美术教育存在有很多问题。我们看一代宗师吴昌硕他的书、画、诗词、印章可谓一绝。到了第二代王个移、第三代曹简楼、曹用平一代不如一代,有哪一代能胜过吴昌硕大师的呢?程十髪的画,他的弟子、儿子与程十髪字画一模一样、范曾的字画他的弟子字画也修练得一模一样,几乎可以乱真。为什么中国画会这样走下坡路!这就是中国的美术教育存在问题,有言道:思古人之心者活!仿古人笔墨者死!
那么如何才能使更多的人从古人、传统、名人的束缚下走出来,我继承家父的绘画创作教学的实践研究,将快速与传统相结合,将临模与创作相结合,将解剖与变化相结合,训练与技巧相结合在海内外各大院校、各种层次学历对象的实际教学,研究使快速创作教学法更为完善,这是二代艺术家的研究结晶。遗憾的是一位中国艺术家不能把自己的研究著作在中国出版发行,却在异国他乡别国国家图书馆出版发行。这是应该引起中国出版界的关注与重视。《中国画快速创作教学法》—王立明花鸟画教学。泰王国国家图书馆版本编目数据 ISBN 978—616—90112—8—6 己在海外岀版。《中国画快速创作教学法》—王立明山水画教学。泰王国国家图书馆版本编目数据 ISBN 978—616—90112—9—3 己在海外出版【详见右下图】


回想起我在 85 年创办《中国画快速创作》函授专科,全国弟子三千,每天函件一大堆,每天从晚上批改作业至凌晨 4 点才睡下去,早上九点去办公前先去邮局,一袋袋邮寄,成为邮局的毎天大客户,天天如此,那时的工资是 36 元,文化局给我毎月 50 元奖金〈老资科的干部说:你的奖金是每天加班费 2 元钱,每个月最多只能加班 25 天,整个上海市没有一个人是每月加班 25 天 50 元奖金的,你是唯一一个〉妻子受不了,虽然在一间小小亭子间,每晚批改作业我都把台灯用报纸庶的严严实实,但毕竞会有亮光,会有微声影响到她每一天的正常睡眠,她每天早上要赶车上班,谁能受得了这般罪……提出了离婚……我想或许这就是一个艺术家创业生涯第一步吧……
广州黄金杂志总编亲自找到我要提岀与我合作:但条件是以上海市文化局舞美艺术中心出面、以我创办的《中国画快速创作》函授专料,我亲自执教。我只是一个攒钱的工具。36 元工资 50 元奖金。我拒绝了。85 年父亲过世,87 年我孤身一人带着 50 元美金〈当时出境只充许换这点美金〉踏上了去异国泰国之路从事我的教学、实践。绘画创作,开始了举目无亲、语言不通、流浪颠波、茫茫的人身艺术生涯……
没有眼睛的鸟--绘画在于表现真实的情感
我三十几年前曾画过一幅牡丹小鸟,那时我画的鸟都是没有眼睛的。有一天我带着几年前画的作品到凌虚伯伯家中玩,顺请凌虚大师指点。凌伯伯见画喜出望外,夸我画的很好,有灵气,作品传神。高兴之余顺手拿起画笔为我画的上方题了密密麻麻一大片字,题后看罢又细细评味起我的画来,赞语一番。但却发现了我画的鸟没有点眼睛,随即又拿起毛笔蘸上墨,很认真的边说边给我画上的鸟点上了眼睛,“眼是传神之物不能没有。”我非常恭敬地回答:“先生说的是,学生记住了。”这就是那幅没有眼睛的鸟,后被凌虚大师点上了眼睛的牡丹小鸟图(见下图)。见画我又想起了三十几年前,往事历历在目。
也是在那个时期,在市政协举办的一次画展中,诗人、书法家马瑞甫老先生邀我参展。我也同样送去了两幅没有眼睛的鸟的作品。展览开幕,著名山水老画家赵德华先生带着一班学生弟子来看展览,在我的画前停住了脚,并叫来展办负责人追问这幅画是谁送来的!展办说是八十七岁的马瑞甫送来的,赵先生急忙叫:快去把马瑞甫叫来!叫那个王立明也一起过来!快快!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我与马老匆匆赶到展厅,一进展厅-赵德华激动迎上前,双手搭在我肩上“你就是王立明?年轻有为,画的好啊!”那情景真是有相见恨晚之感。学生疑惑不解,有一个胆大的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画好在那里啊?那两幅画中几只鸟全无眼睛啊?赵老师激动起来:“对啦,就好在鸟没画眼睛!”那班学生更糊涂了,鸟怎么能没有眼睛呢?赵德华更激动了,大声说道:“要眼睛干啥!这世间有眼无珠,有眼无眼又有什么区别呢?好画!好画!从那天起我与赵德华成为好朋友,一晃三十几年了,我去了国外,赵先生也离世了十几年,然而这段情缘依然历历在目,真是懂我者知音也。那时期这批无眼睛的鸟确是表现了我内心真实的情感以及社会现状的再现。绘画应该反映时代才有生命。画是心灵的表现,真实情感的倾吐与流露。

三角眼睛的鸟 绘画的-创作来源于真实生活
王立明作於 2010 年 2 月曼谷苏色哇
往事如烟,三十几年前我曾画过一批没有眼睛的鸟,谁能想到更早时期我的鸟都是三角眼睛,个个鸟的眼神凶巴巴的,看了让人生畏。这些六七十年代的作品早已被藏家收藏一空,连自己也仅存这唯一的一幅三角眼睛的鸟了(见图)
见画使我又想起了那个年代,深深地陷入对往事的追溯中······阶级斗争、清队、群众专政队、戴着大盖帽的公安民警······面对面,背靠背,儿子斗老子、妻子揭发丈夫······今天这个上吊自尽,明天那里跳楼自杀······风云突变,灾难的历史,却是最好的真实的电视连续剧······我的父亲王小雄(已故中西名画家、美术教育家)那时他也和海粟大师一样变成了“资产阶级艺术权威”人物。又被视为“内控分子”与蒋经国称兄道弟,蒋经国为其题字,赠与佩剑,在江西上饶被国民党三青团用枪托砸昏送入集中营与廖承志关押在一起······国民党怀疑家父是“赤匪共党”;共产党怀疑家父是叛徒、国民党······一大堆帽子加上一大堆罪名······也就是在那个年代里,在那个环境中,我从一个文质彬彬的青年画家成了被视为“浑身带刺、头上长角、目中无人,伶牙俐齿的危险分子”。我的鸟也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画成了三角眼睛。

叮铃铃,电话打断了我的宁静······妹妹着急的来电:“大哥快回来,他们又来了!刚才来了二十几个公安、群众专政队冲到家里去了!”我还没听完就啪的挂了电话请了假,借了辆黄鱼车朝家里飞快驶去。十六平方房间内竟然站着十几个头戴大盖帽的公安民警,七八个戴着袖章的群众专政队,房门敞开二十几个人围着我那躺在床上体弱多病精神恍惚的父亲,威逼他去里委群众专政队。我的出现让他们很是意外,大个子警察首先向我发话:“你不是去上班了吗?谁叫你来的?”我坦然反驳:“这话应该是我要问你们!你们十几个公安局警察、七八个群众专政队冲进我家,你们这是来干什么的?”“我们要叫你父亲到群众专政队去谈谈”!四五个声音一起吼叫着。“喊什么?面对躺在床上的病人你们有必要动用十几个公安派出所民警、七八个群众专政队?你们这样做不是在威逼我父亲吗?你们没有看到我父亲有病躺在病床上吗?我的严辞激怒了他们,七八个声音一起叫着:“他是装病!把他拉起来,带走!”我怒瞪三角眼,“谁敢动!你们是公安民警还是土匪?不要以为你们身穿人民警服、头戴帽徽可以乱来!你们是国家工作人员,我也是国家工作人员,只是我们彼此的职务不一样。同样都是国家工作人员,你们在搞阶级斗争,我也在搞阶级斗争!党的原则政策是讲证据,重证据。你们不是土匪怎么可以以势逼人不讲道理!”我激动的用手指着,“你们说我父亲装病,有证据吗?既然拿不出证据那又怎么可以强加于我父亲呢?”不容他们回答我随手将父亲床边的病历卡抛到他们面前:“你们看这是什么?,早上八点我父亲还在医院看病,刚回家躺下你们就冲进来了,医生的病史难道是假的?我的一顿痛斥惊呆了所有的人,带头的公安民警见势不妙说了声我们走!嘴里还不干不净的给自己下台:“今天便宜了他!我们走!”我瞪着三角眼大声说:“没人欢迎你们来!来了我理应奉陪!”那时的公安三天两头到我单位告状那已是常事了。我的眼就像鸟的三角眼睛一样,面对这个世界。正如毛泽东所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这场运动结束后,里委干部感叹的说;“那个年代要是没有你王立明,你们家早就家破人亡了······是啊,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看着这幅三角眼睛的鸟思潮起伏,每幅成功的艺术品都有它经典的现实社会背景。不论是东方的八大山人,还是西方的毕加索,历史塑造了一代大师,大师再现了社会。时代的思想与灵魂将真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艺术作品应反映现实再现生活。艺术品的生命在于灵魂、情感的倾吐,才是好的,有生命的艺术。
话谈随笔十二:心灵的表现—会飞的鸟
王立明作於 2021 年 5 月上海卧龍堂
1986 年衡阳日报记者周云,发表了我在国内出国前的最后一幅作品指画【思情】,一只没有眼睛的独鸟,站立在松杆上注视着远方,下方是块石头,用手指作画并用手指篆体入款思情……记者发图并配了文:胡乱的吹棒了一通我的爱国情怀……〈详見左图 1〉然并非作者的画中之意,因为记者并不理解一位艺术家在 出国前的真实内心感受,作者画这幅画的内涵、流露的情感是什么?也没有了解一位艺术家的经历故事,更不明白作者创作此画的内涵与心灵的表现。所以不同人,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有对作品不同的分析、评论这就是艺术。

在中国滁洲市有位张总他是一位收藏家,曾收藏过我出国前早期一些作品,他从网络上搜到我的电话号码,后加了我微信。有一次张总传我七幅作品,请我鉴定一下是否都是我的作品,因有位朋友有七幅画要买给他,其中有二幅飞鸟作品,没落款。那朋友讲也是王立明真迹,张总讲那二幅没落款的飞乌风格好像不像王院长的画风有疑或,所以传我看一下真伪。我看后回复张总:5 幅落款的确是我出国前早期作品,那二幅飞鸟确不是我画的。张总说:“这就对了!我看那二幅飞鸟不像王院长风格,因为王院长的鸟很有个性、风格,不是三角眼、就是设有眼睛的鸟。从没看到、收藏到王院长有画眼睛带飞的作品啊!”画我听后哈哈大笑真是知人者知音也。张总被我笑蒙了,好奇的又追问:“王院长您的作品中真的从来不画飞鸟我讲是的、真没有!张总不愧为收藏家,您的分析很有道理,判断鉴定很有見解。
张总見我扯题了,等等,王院长我想提一个不解的问题可以吗?我笑着说当然可以,张总又好奇的追问:王院长,刚才您讲真没有画过飞鸟我有点不解,是王院长不想画飞的鸟?还是有何独见?我又哈哈大笑,风趣地说因为它不想飞啊!也飞不起来那只能是站着、期待着、等待着能飞的时候再飞吧……喔张总思索了一会儿诺有所思的说:有道理!随后我反问张总:您的提问使我想起了
林风眠恩师,张总您看过林风眠画的树枝上的小鸟吗?张总说没有,我说我曾在林风舰家中見过很多林中的小鸟,最多的一幅画中站着十几只鸟,毎幅也都是站立的鸟而且都是呆呆的互相排例着……那时我也好奇地问林伯伯:为什么那些小鸟都一个个排队似的呆呆地站在枝杆上,您不是告诉我作画要千变万化,姿态不要刻板吗?林伯伯似乎猜到了我的疑或说:“阿明,你看看那些顿在枝杆上的小鸟,每只都有它固定的位置疏密空虚得其自然,虽然看上去似有些呆板类同,但毎只鸟的心灵表现可是不一样的。中国画是传神、不是西洋画的写形……林风眠文化大革命因他的〃黑画”黑天黑地被批斗并入狱八年,要没有周恩来一纸批文,他就完了,他岀狱后就移居香港定居,一代艺术大师。

绘画是心灵的表现,创作的源泉,毎幅艺术品都来自作者的现实生活的再现与情感的流露:丑的、美的、真的、善的……
1987 年我移居泰国定居曼谷,创作了第一幅“西洋的中国画:林中的小鸟。”〈见右下图,原作被法国托玛史先生以八万美金收藏 90cmX90cm、托玛史先生是位艺术家、更是位收藏家也是我在海外第一任绘画经济人〉更重要的是这幅画也是第一幅飞鸟的表现,所以当我们欣赏一幅作品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现实生活、坏境、社会背景、作者的情感、表现的内涵、我们才能去看、去理解去欣赏。无论是东方的八大山人、还是西方的毕加索、芃高以及其它世界名著、每幅艺术品必有它时代的背景,与艺术家独特的灵感表现才能成为人类社会永存的艺术品。
中国文化的传承-族谱
忆父亲王小雄(1910—1985)南洋¨上王¨二十五世(旷达祖十六世)。
现代著名中西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王立明 2019 年 10 月於曼谷素色哇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艺术世家中,听父亲讲爷爷是个了不起的人,不但能书擅画还酷爱收藏、并文武双全喜欢玩刀弄枪,爸爸的武术就是爷爷小时候亲传他的,难怪父亲也习武练功,家里刀枪、棍剑样样齐全、他生前还是上海徐汇区武术家协会的呢,受到家庭的影响,我也小小与父亲一帮子弟子在人民公园、淮海公园打拳、练剑天天如此,上午八点结束了。回忆年轻时的生活非常有意义…最使我难忘的还是晨练后每天爸爸陪我去喝一碗 2 元钱的牛肉汤……一晃我也老了……文化艺术需要家庭的延伸,更需要有社会的延伸、传承才能代代相传。
中国文化 5 千年历史,一代一代传下来才有我们的今天。但又有多少人知道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前辈、我们的家族史呢?族谱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我们现在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族谱?……都讲是祖辈传下来的!他的爷爷上辈子是干啥的他都不清楚!传个啥?……现在人的观念、思维、令人费解……
我常年漂流在海外,每回祖宅,家乡都有新的变化,这是我 2019 年在自家大门前拍的照《儒林笫》传证着祖辈的辉煌。父親在的时候也曾与我一起回去过,那时大伯也住大院内,他们兄弟都住里面,是大户人家,文化大革命,大伯燒了地契,移居去了美国……听爸爸讲爷爷留下的古画,远远不止现在这些,还有二捆古画他还没来得及运回上海,放在房内,文革时期没有了,为这事爸爸还专程询间了当时的村长,据村里人回忆,当时房内确有二大袋东西,后因无法联系上爸爸在上海的详细地址,被存放在公社办公室内,经过几十年的动荡、各种运动、村里的人事变动,老年的经办人过世……渐渐的谁都记不清那二袋东西何时不在了?又去了何处?……我在看了家族谱后才发现族谱中指的儒林第这宅竟是我祖父遗留下来的自家宅院,现都人去院空……我都不知道到我这一代要怎样去传承……更又何况我的后一代呢?……
右图∶是王小雄先生的族谱
及祖父∶王永浚公 祖传遗留下来许多
古玩书画之一,听爸爸讲,这套龙雲
青花茶具是爷爷的父親用过留下的,
是明末清初順治年距今己有 350 年的
历史 ……这就是家族文化的传承。
右下图∶王立明先生 2019 年回祖宅
在自家门园《儒林第》留影。





一个艺术家"梦"中的碎片…
王立明一 2017 年草稿於 曼谷 苏色哇
读懂一个艺术家,看他的作品就是了。每个时期艺术家留下的作品就是他生命的整个过程。我曾经说过∶一个画家他的作品如果只停留在他原有风格上不能再飞跃了,那他的艺术生命也将终止了。
年轻时候我总是在梦游中行走,那一幕幕重现∶始终在梦中惊醒,令人胆战心寒,无法摆脱自已的命运,六七十年代我经常会做一个恶梦,梦见我的"父亲"神精晃忽,被吓得精神错乱变成精神病……又梦到他爬上了高高的楼层我怎么追也追不上……怎么喊也喊不出……他忽然从高楼空中一跃跳下,我用手拼命去抓,但就差这么点儿始终没有抓住……一阵吼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原来又是恶梦中的一幕,我不是在讲电视里的故事情景而是真实的梦中写照……只有经历过"梦境"的人才会深有梦境中的恐惧与惊慌,终身难忘……
梦使我回忆起家父的点滴,梦使我想起了梦中的碎片,一……68 年有一天家中无人父親拿出一包东西要我藏好,并关照我不要告诉任何人包括母亲与弟妹,我打开一看那是几块金条小黄鱼、与金首饰。我想了一下把阳台上的几个花坛搬到台子上,分别藏入 4 个花坛内再放上泥土种上花将 4 个花坛㡳部作了记号然后放回阳台与其它花坛混杂在一起完事了。父亲的脸放松了,这并不是梦游而是真实的梦中现实,然而父親又不安的指着他那一堆堆一卷巻的画与他收藏几十年明清字画,那可是他生命、生活中的全部。问我有可靠藏处吗?我摇摇头,但我的视觉一直停留在家里的二张床下,计祘着什么……然后我将手指头朝着地板说只有将画藏在大床与钢絲床下地板隔层中才是最安全的,上次地板坏了叫人来修,修的人把那块坏的地板換了一块好的那时我发现我家二楼地板是有隔层的深度至少有 15 ㎝下面还是相通的換下的板宽度约 15 ㎝,只要撬起二块地板就有 30 ㎝宽度足够放东西下去……父亲的画与父亲收藏的明清书画就是在梦游中静静的被移入床下的地板隔层内,直到六十年代末梦醒来才把它们取出来,这些画在地板隔层中沉睡,日久潮湿、阴暗故有些画都有不同程度的霉斑,见证了"梦中"创伤的痕迹……
我年轻时候常常做"梦"因为它使你从梦中感到蒙朧、忘怀……、也使你从梦中感到痛苦、悲伤、争扎……更使你从梦中領悟到做人的真谛!什么事你可以做、什么事你可以提、什么事你必须回僻、……"
每个艺术家都有各自的故事、各自"梦"中的碎片……家父沉睡中的藏品之一∶《喜鹊三君子图》纸貭立軸140/40 ㎝画蕊、二方印、上印"绣谷"、下印"司马锺印"司马锺【清】号绣谷、上元(今南京)人官任直隶州判。擅写意花卉及鸟兽,落笔豪放、气势遒逸脱尽描头画尾之习。中年之笔与张雪鸿、张桂严在伯仲之间。道光十有《海棠翠羽图》。咸丰五年作《松鹰图》传世之作。

曼谷中国画院一王立明的油画作品欣赏










曼谷中国画院一王立明的藏品历代明清
书画部分欣赏之二:




















